第11章 十万贯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
米阅小说 >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> 第11章 十万贯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1章 十万贯

  明远和姚小乙当真找了几枚毛竹,接在一起,试验一回。

  试验结果一出来——

  姚小乙:“妥妥的!”

  明远:“没毛病!”

  两人当即拍板了决定动手。

  这边姚小乙开始着手准备各种材料,筛土、石灰、瓦片……还有最重要的,毛竹,全都要采办起来。

  而明远则又去官牙,他需要雇人——雇短工。

  程朗听说了他要雇的人数也惊呆了,然后建议明远,这工程最好抢在五月麦收之前动手。

  明远同意了,雇了三十多名短工,工期为一个月,还专门雇了个厨子负责后勤,雇了个账房负责记录各种开支。

  姚小乙挠挠后脑:“您还真是有闲钱啊!”

  明远则板着脸:“我阿爹说过,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做工程,样样都要照规矩来。”

  事实上,他已经咨询过系统1127了,在这个时空里无论主持基建工程,还是投资实体生意,都和“消费”一样,从他那“一千亿”的资金池里扣除。

  那他自然乐意多雇几个人,也可以多发点儿工钱。

  在此期间,明家三叔和五叔不知从哪儿听来的消息,就找到明远,要明远挑一个堂兄弟去管采买去。

  明远笑了:这哪里是采买,而是摆明了要揩油。

  他只提了一点要求:可以管采买,还可以光明正大地从账上给自己支钱。但万一账目错了要自己贴钱进去,愿意的来。

  三叔家的小子们吓得全跑光了。

  五叔家的小子们也吓得不轻,但好歹有一个站了出来——那是明远的堂兄明巡,在族里排行十一,明远喊他十一哥。这明十一鼓足勇气找上了明远,说是不敢管着采买这么重要的事,只求跟着明远,帮忙跑跑腿,长些见识,学点东西。

  明远便点了头,将明十一带在身边。

  开工最初几天,明远将人分成两部分,一部分去将采买来的各种材料运送至龙首原,另一些人则在龙首原的泉眼附近修了三个由上至下的蓄水池,每一层蓄水池都有一个水眼,水眼上加装滤网以过滤落叶杂物。

  最下一层蓄水池直接连通“竹笕”。这个池最小最深,上方安了一个“防尘罩”,以减小露天面积,尽可能保持洁净。

  这龙首原的山泉原本附近乡民也会过来打水,见到施工队这阵仗都有点儿抗拒。

  好在明远有江五哥这个“卧底”,帮忙出面解说,这里的蓄水池建成以后,大家照样可以来取水,与以前无异,甚至可以取滤过的水,因此更方便更清洁。

  再加上明远的“施工队”又常常在当地村中吃饭,鸡鸭菜蔬,都由账房先生拿了铜钱直接向村民采买。多了这样一笔外快,当地人很快接纳了施工队,时不时还会来施工现场,看个热闹帮个忙。

  等到被明远戏称为“三叠泉”的蓄水池建成,通往长安城的管道已经铺设了一段。

  由姚小乙最终决定的施工方案是,在路边掘一道浅槽,将水泥铺于槽底,上面放置竹笕,管道上方再铺设一层瓦片遮盖并保护竹笕,瓦片上堆土为管道保温。如果遇到路口,管道要从道路下下方经过,那么瓦片上方就会再夯一层坚硬的实土,以免竹笕被往来车辆压断。

  竹笕上方的瓦片不会被完全固定,依旧能够掀开,以便日后检修或者更换。

  在施工过程中,姚小乙成了个天然的技术指导,出了什么问题他都能想办法解决。而堂兄明十一在长达十余里的工地上跑前跑后,每天被明远各种提问刁难,管理才能也渐渐被发掘出来了,能管着各处的工程进度,也分得清轻重缓急,知道如何解决问题。

  到了工程的后半段,明远基本上都可以每天坐在家中乘凉,与薛绍祖一起喝喝茶,品评一下薛绍祖写出的新帖。

  从龙首原引水到长安城的消息不胫而走,整座长安城的人都没想到,山中泉水能被引到城中来,不是靠的水渠,也不是靠的水车水桶,是一根一根接起来的毛竹。

  “这能行吗?”

  长安城里人都在凭空想象山泉水从竹笕中一路稀里哗啦漏掉的情形。

  “你们看,城门口的这一段竹笕,竟是扬起来的。”

  为了打水方便,明远让姚小乙在长安城门外设计了一小段带坡度的水泥槽,将最后一段竹笕一节一节托起垫高,最后一节的笕口悬空,成为一个扬在空中的“水龙头”。

  就因为这个,长安市民都不敢相信这竹笕真的能把山泉水从龙首原送过来。

  “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。这竹龙都向高处扬起来了,水怎么还运得过来?”

  明远完全无意给人讲解水压的原理,而是干脆举办了一个小小的启用仪式,在竹笕投入使用的那天,当众展示,同时也邀约对山泉水有需求的商户和主家亲眼见证。

  因为有熟悉的牙人在长安城里为他四处宣传,仪式那天有不少长安市民专程赶来城门外,围观这神奇的“竹笕水龙”启用。

  到场捧场的,自然有所有参与工程的雇工们,五叔明高信一家子,豆腐坊张嫂,罗寿等几个官牙,以及近来总和明远焦不离孟的薛绍彭。

  竹笕最末端的龙头上扎着一枚彩绸。龙头上还插着一枚钥匙形状的手柄。

  明远见到眼前的竹笕表面沁出一点一点的水珠,便知山泉水已是送到了。他当即装模作样地祈愿了一番,然后将一只崭新的木桶置于龙头下,然后伸手将龙头上那枚钥匙形状的手柄一扭——

  “滴答,滴答——”

  刚开始时只是晶莹的水滴,随后一道清澈的水柱从水龙中跃出,落入木桶中。

  明远将手柄一扭,那道水柱便轻轻巧巧地收住,只余几枚水滴,犹在滴答。

  这般演示,让围观的人群传来一阵惊讶的赞叹声——

  “这真神了!”

  “真是没想到啊!”

  “……”

  “这,这真的是山泉水吗?”

  明远重新将“龙头”打开,让清泉注入木桶。

  他随即转身,邀薛绍彭上前。

  薛绍彭递给明远一枚烹茶取水专用的长柄木勺,他自己手中也手持一枚。两人同时探勺入桶,各自舀了一勺清水,送至口边。

  薛绍彭饮了一口,刚开始时只觉得一股沁凉盈于口中,顿时暑热全消,令人四肢百骸,无不舒畅,接着才是专属于山泉水的那种清甜一点点地沁于舌尖。

  薛绍彭不遗余力地赞道:“好水,真是好水!”

  薛绍彭是薛向家的衙内,长安城有不少人认得,听他都这么说,围观的长安市民顿时都信了七八成。开豆腐坊的张嫂等人更加喜形于色。

  薛绍彭早已听说这道竹笕水龙是明远出资修建的,当下问明远:“远之贤弟在这水上花了多少钱?”

  还没等明远回答,薛绍彭又从木勺中饮了一大口清泉,不着急一口吞下,只细细体味那种清甜与畅快。

  “六百贯!”

  明远干脆地回答。

  ——六百贯?

  薛绍彭一口水差点喷出去。

  一想到他口中这可是价值六百贯的山泉水,薛绍彭连忙按捺住惊异,使劲忍住冲动,费劲地把这一口水都吞下。

  谁知明远还在后面补了一句:“为了维持,往后每年至少还有一百贯的花销。”

  这主要包含水源地管理,和竹笕、瓦片、水泥槽等日常维护的钱。

  薛绍彭目瞪口呆:“远之……就为了喝这一口山泉水……你……”

  他是薛向之子,从小养尊处优,可也从未想过有人能为了稳定地喝上一口山泉水花这么多钱。

  明远却笑笑:“道祖兄,诗仙有云,人生得意须尽欢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既然小弟有这点钱钞,工匠又有这技术,为什么不尽情试上一试呢?”

  事实上,明远心中正有个小人仰天长啸:

  ——苍天啊,大地啊,他总算是有了个每年能烧一百贯钱的项目啦!

  聚拢在明远身边的工匠们听见明远夸赞,个个都挺起了胸。

  身为“技术总监督”的姚小乙更是挺胸凸肚,满脸骄傲。

  而薛绍彭震惊之余,对明远家的“财力”有了更清醒的认识。

  此刻聚在城门外的百姓众多,突然一阵马蹄声传来,城门卒随即吆喝起来:“速速让开一条道,李大人要出城!”

  听说有官员出城,长安市民们很有公德心地让开道路。蹄声的的,一名身穿绯色官服,戴着官帽,颇上了些年纪的官员,带着几个随从,出现在城门内。

  许是见到了城门一侧那形状奇特的“竹笕水龙”,又许是见到了站在水龙旁的薛衙内,这官员一跃下马,将缰绳扔给身后随从,然后快步向这边走来。

  薛绍彭显然也认识这位,躬身行礼道:“李大人!”

  李大人并不多说什么,只是好奇注视着形状奇特的水龙,突然问了一句:

  “这是什么?”

  他看似在问薛绍彭,但薛绍彭偷偷给明远使了一个眼色。

  于是明远略略躬身,朗声答道:“这是引自龙首原的‘自来泉’。”

  李大人并没有回答明远,只是看了他一眼,然后转头继续观察,又相中了支撑竹笕水龙的“水泥支架”,伸手上去敲敲,又问了一句:“这又是什么材料?”

  明远继续答:“这叫‘水泥’,以筛土和石灰混合而成,初时质地如泥,两日后干燥,便坚硬如石。”

  李大人顿时有些耸动,深深地看了明远一眼。

  “好!”

  “大人,请上马!”

  还没等这位说出什么来,这位李大人的随从就已在催促上马。这位应当是有紧急的公务要出远差,以至于他来不及多问,只是向薛绍彭和明远点了点头,便翻身上马。随之蹄声的的,渐渐远去。

  “这位大人是谁啊?”

  明远悄声问一脸恭敬的薛绍彭。

  薛绍彭轻声回答:“是如今的陕西路转运使李参李大人。”

  明远吐吐舌头:“……不认得。”

  但他猜想这位或许是位大人物,对后世有些影响的大人物——

  因为系统1127给他推送了通知:“亲爱的宿主大人,恭喜您获得蝴蝶值,首创‘自来泉’获赠蝴蝶值50,推广‘水泥’获赠蝴蝶值100。”

  明远听着睁大眼睛:他折腾着修出一道引水供水系统,结果反而是把水泥给推销出去了?

  事实确实如此,隔了两日,陕西路转运司便通过薛家找到明远,从明远那里打听到了姚小乙的名字,将这名年轻的工匠给礼聘去了转运司。明远之后便有一阵子没在京兆府见到姚小乙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my123.cc。米阅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my123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